| |||||
| |||||
深圳最近溫度降了下來,終于有了一點冬天的“正經”樣子,似乎也在提醒我們春節就要到來了。作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總有人說現在過年沒有當初的年味兒了。那年味兒究竟是什么呢?1000個人大概會有1000個答案。 對小時候的我來說,年味兒是換上新買的衣服,是拿著厚厚一沓的壓歲錢,是放不完的煙花。大人總會在春節前帶小孩子到琳瑯滿目的服裝店買上一套亮眼好看的新衣服,買完之后便封存了起來,等到大年初一才能再穿上,寓意著新年新氣象,要從新衣服開始。當我們穿著新衣服高興地去給長輩拜年,就會收獲期盼已久的壓歲錢,照例交給媽媽“保管”后,就能拿上些許零花錢,再叫上小伙伴們一起去小賣鋪狠狠揮霍一把。夜晚來臨,孩子們聚在一起,拿出各式各樣的煙花,你放完我放,黑夜中不斷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似霓虹似螢火,好不快樂!然而第二天總會因為衣服哪里燒破了一個洞而被教育一頓,但是晚上仍然樂此不疲地跟大家一起放煙花。 對父母來說,年味兒是去鎮上辦年貨,是準備豐盛的年夜飯,是去親戚長輩家拜年。過年前最是熱鬧,賣什么的都有,父母就會清點家里的東西,看看還需要買些什么,便一次到鎮上買齊年貨,大包小包的提回家。準備豐盛的年夜飯也要費上很多功夫,根據菜單備好菜后,大家自覺領下布置的任務,你洗菜,我切菜,他燒火,她做飯,一頓忙活還算迅速,弄好之后趕著時間點準時開飯。初一開始,父母便帶上禮物去看望各處長輩親戚們,給他們拜年,送上新春的祝福,碰上許久不見的朋友也會聊上好一陣,直到所有親戚長輩家都走上一遍才算完成任務。 對爺爺奶奶來說,年味兒是掛起紅燈籠、貼上新春聯,是揉面和餡包出來的芋頭圓子、是必看的春節聯歡晚會。當爺爺搬出家里的梯子喊我名字的時候,我就知道是要幫忙貼春聯了。爬上梯子拿出抹布把大門去年殘存的春聯碎片擦干凈,刷一層膠水貼上新春聯,再掛起紅燈籠,金色的陽光往上一照,紅的可真好看!過年特色菜還得看奶奶的手藝,她一大早起來,準備好紅薯粉、芋頭一起和的面,還有豬肉、雞蛋、韭菜、胡蘿卜拌好的餡兒,然后大家圍坐一圈一起包芋頭圓子。除夕夜,我們準點打開電視調到春節聯歡晚會,除了精彩的歌舞表演,最愛的還屬有趣的相聲小品,看到像那些年流行的“下蛋公雞,公雞中的戰斗機”“小錘四十,大錘八十”“沒病走兩步”的經典臺詞,總能引起一陣歡聲笑語。 年味兒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它是每個人心中的一種感覺、一份回憶,不同年齡、不同地方、不同年代的人都有著各自的理解,就像長大后的我們可能不會再期待著新衣服和壓歲錢,而是開始考慮要準備什么年貨,又或是期待著今年的春晚能和誰一起看。 那年味兒真的變淡了嗎?其實不然,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發展,它有了新的模樣,比如電子煙花、云拜年、集五福、微信搶紅包、網購年貨等等,相較于過去面對面能感受到的熱鬧,現在更多的是互聯網上的狂歡。依舊記得前幾年大家為了得到“敬業?!碧焯炷弥謾C到處找家里的“?!弊謷?,時刻盯著家庭微信群的消息就為了搶上一個幾塊錢的紅包,這些已經逐漸成為了過年的必演橋段。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或許今后還會出現更多新的過年形式,但不論以何種形式過年,團圓、喜慶、祝福始終是不變的內核。只要我們傳承和堅守追求團圓幸福的初心,懷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年味兒就不會淡! | |||||
[打印頁面] [關閉窗口] |
瀏覽: |